在全民刷屏的時代,為何墻體廣告反成品牌新寵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taoquanzu.cn/
墻體廣告在很多人眼中可能是“最土”的廣告形式,甚至有些不登大雅之堂,可是,正是這種土的掉渣的廣告,在如今這個互聯網四通八達的時代卻越來越受品牌商的青睞,在以電視、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陣地幾乎全部淪陷之時,唯獨墻體廣告的生命力卻長盛不衰、歷久彌新。
從過去的農資、電器、通訊到如今的汽車、電動車、快消品、電商,墻體廣告的業務范圍在不斷拓展,廣告內容也更加新潮和喜聞樂見,如今走在城鄉間處處可見“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老鄉見老鄉,購物去當當”“生活想要好,趕緊上淘寶”等電商宣傳語,一改往日的老土形象。
墻體廣告這幾年的飛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兩方面:一是城市市場的飽和,二是廣闊的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展現出的巨大消費潛力,這兩大因素促使越來越多的品牌商將未來的發展戰略放在了渠道下沉上,而墻體廣告則是進入這些基層市場的必經之路。
相比互聯網、電視、報紙等媒體形式,墻體廣告有其獨特的優勢:
1、費用低廉。例如在一個八十多萬人口的小縣級市,投放4-5萬元的墻體廣告,可以做幾百幅20-100平方米左右的墻體廣告,廣告覆蓋面基本上可以達到村村有廣告,人人知品牌的效果。而4-5萬元的費用投放到路牌廣告,還不一定夠一個路牌廣告一年的費用,一個廣告塔或跨橋廣告甚至能夠做幾千幅墻體廣告,更不用說電視、報紙和城市公交等媒體。
2、天天可見,無法拒絕的強制性媒體。一條廣告要想被人記住至少需要連續重復三次以上,這在價格高昂的電視等大眾媒體不太現實,但墻體廣告卻可以做到,因為它價格低廉,可以長期投放,而且置身于受眾的現實生活空間當中,無論國道、省道、縣道兩側,還是縣城、鄉鎮周圍或村口,都有墻體廣告的陪伴,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在那里。
3、直觀易懂,簡單有效。墻體廣告版面設計多以純色為主,色彩鮮艷、醒目,廣告文字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沒有繁雜的情景畫面干擾主題,所以在戶外廣告幾秒中的有效接受時間中是最有效果的。
4、進軍三到六線市場的必經之路。相比一二線城市,基層市場的信息接觸途徑相對較少,根據相關調查結果,看電視和聽廣播仍然是農民最經常的媒介接觸活動,接觸率分別為90.3%和64.6%,而報紙的接觸率最低,僅為6.4%。而身邊的戶外媒體,除了墻體廣告,別無選擇。因此,作為媒介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墻體廣告在三到六線市場尤其是廣袤的農村地區就成為品牌推廣的必選項。
5、更貼近銷售終端。墻體廣告一般分布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而這些地方也是銷售終端分布的地方,更容易勾起場景化的消費聯想。因此,墻體廣告到達的地方,就有該產品在該區域熱銷的場面,墻體廣告可以很好地配合終端渠道的拓展和新品發布等營銷活動。
6、有效的媒體放大器。電視、廣播等媒體給人留下的記憶是短暫的,而墻體廣告是持久的提醒,其發布周期最少是一年,多則三五年,可以有效放大和延長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傳播效果。
7、定向投放,精準觸達。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傳播往往是漫天撒網式的,不管是不是我的目標客戶,先摟一網再說,這也造成所謂的廣告業千古難題:明知道有一半廣告費浪費掉了,可就是不知道浪費在哪兒。相比之下,墻體廣告的投放就精準了許多,你的市場拓展指向哪,我的廣告就刷到哪兒。
按照時空來劃分,所有的媒體都可以歸類為兩大陣營: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屬于時間維度,墻體廣告、公交車身廣告、樓宇電梯廣告、電子屏、站牌、高炮等戶外廣告以及某些依托特通渠道的信息媒體(例如航空雜、高鐵雜志和電視)屬于空間維度,前者是主動的資訊模式,后者是被動的資訊模式,前者的傳播是以線上流量為載體,后者的傳播是以線下流量(也稱“場景化流量”)為載體。
時間媒體可以來回切換甚至關閉,但空間媒體無法自主選擇,它置身于人們的生活空間中,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在時間媒體里傳播,要想吸引受眾的注意,就必須以內容取勝,而在空間媒體里傳播,信息發布的渠道更為重要。
舉個例子,航空雜志可能是世界上最難看的雜志,看完你永遠記不住內容,但封底不是卡地亞就是勞力士、歐米茄、江詩丹頓等名表的廣告,很多人關于手表的品牌認知,都是從航空雜志上知道的。
墻體廣告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廣告一般分布在國道、省道兩側的醒目位置,試想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在長時間枯燥乏味的旅途中,你會發現欣賞路邊的廣告,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廣告所要表達的信息在不知不覺中就被人們接受了。
當一個人處在比廣告更加無聊的時間和空間里時,廣告就被人看了。這時,內容的重要性就讓位于渠道。
在移動互聯時代,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線上的流量,而忽視了線下的流量,其實,相比而言,線下的流量無論從性價比還是轉化率上都要更勝一籌。比如你在路上電動車沒電了,這時剛好看到一個電動車的墻面廣告:***電動車,續航更持久!充一次電能跑***公里!這是不是比你在電視上看千百次的電動車廣告效果要強多了?
線下流量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帶場景,因為它是置身受眾的真實生活空間的,當受眾在特定場景下與廣告相遇時,會激發出更強烈的購買欲望。這也是為什么小米、三只松鼠等線上品牌爭相開設線下體驗店的原因,線上流量看起來比線下大很多,但成交率低,線下廣告看似受到區域限制,但更容易促成銷售轉化。
這里,筆者并不是鼓吹線下流量的優越性,也不是忽悠大家都去做墻體廣告,而是提醒大家不要一味地被互聯網的光環效應蒙蔽了雙眼。
墻體廣告投放策略
現代營銷學是建立在電視等大眾媒體基礎上的,對于這類媒體品牌商較為得心應手,但墻體廣告作為區別于大眾媒體的廣告形式,有很多特殊性,其投放策略也大有不同。
1、符合自身品牌的理念和市場定位。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在投放之前首先要考慮清楚的。因為墻體廣告的地域特殊性(三到六線城市和農村),對于有些品牌來說就不太適合,比如奢侈品。
2、選擇有品牌保障的服務商。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但總體而言,墻體廣告行業仍處于魚龍混雜的發展局面,不同的服務商在廣告制作以及后期服務上差距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服務商的選擇上一定要把好關。第一要看其曾經合作過的案例,第二要看其后期服務是否完善。
3、與市場活動緊密配合。比如渠道拓展、終端鋪貨、終端促銷,在活動開展之前,定向投放墻體廣告可以起到市場教育和渲染銷售氛圍的作用,讓市場活動開展的更加順利。墻體廣告的投放通常是與渠道拓展和營銷活動協同作戰的,所以必須保證投放區域不能偏離目標市場。
4、簡單易懂,形式創新。墻體廣告多分布于路邊,在行駛過程中,人讀取信息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一個墻體廣告如果在3秒之內不能有效傳達主要信息,通常就失敗了。因此,墻體廣告的內容一定要簡單易懂,同時在形式上有所創新,要達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從遍布城鄉的墻體廣告中跳脫出來。
5、創新媒介組合形式。墻體廣告是媒介放大器,作為線下的流量載體,與不同的線上媒體組合可以起到裂變效應。
推薦閱讀: